【連網】 9月16日,連云港市工投集團灌西投資有限公司埒南工區首批新產鹽如期落到高大的鹽廩上,標志著連云港市各鹽田開始進入“秋扒”作業。據了解,除徐圩工區少量海水制鹽作業外,全市鹽田“秋扒”作業均實現機械化收鹽,全年可產成品鹽70萬噸,其中海水制鹽約10萬噸。
當日7時許,灌西鹽場埒南和新河兩個工區各班組已分別在鹽田忙碌,與傳統秋扒鹽作業有所不同,已實現機械化作業的鹽區忙而有序。每個班組由兩人操作收鹽專用的活鹽茬機,原鹽顆粒由管道輸送至高架的篩鹽器,并順勢落到靠近路邊的鹽廩上。新收的成品鹽顆粒均勻、質地堅硬,色澤晶瑩透亮,其氯化鈉含量穩定在96%以上,這種“大粒鹽”正是國內眾多大型企業炙手可熱的原材料。據悉,當日開啟秋季收鹽作業的還有徐圩工區和大浦工區,不同的是,灌西鹽場是遠道而來的礦井鹵水日曬制鹽,徐圩工區和大浦工區仍是傳統的海水制鹽。
連云港是著名的“淮鹽”主產地,出產的鹽以粒大且色白而著稱。早在2012年,灌西鹽場就在全市率先采用帶鹵扒鹽作業方式,且采用全機械化收鹽作業。比起此前較為原始的排干鹽池積水的“旱扒”作業,這種扒鹽方式具有提升成品鹽色澤,減少扒鹽人員組成,操作相對簡單和提高經濟效益等優點。通過技術改造,今年大浦工區也開始使用帶鹵扒鹽,并實現了全機械化作業。預計灌西鹽場兩個工區成品鹽年產量將超過60萬噸,徐圩和大浦兩個工區海水制鹽接近10萬噸。(記者 李耀華 通訊員 李明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