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 者 伏廣進 通訊員 王 寧 孫琦) 豬年將至,港城不少非遺傳承人都開始創作與“豬”有關的作品。本報剛剛報道了連云區民間剪紙非遺傳承人楊春英。今天,我們又將目光投向市非遺傳承人李偉和他的學生,他們用刻紙的形式,精心制作出喜氣洋洋、惟妙惟肖的“百豬圖”,開啟農歷新年的吉祥門。
刻出百豬祈盼幸福
1月16日下午,記者在李偉的工作室看到,書籍、榮譽證書、刻紙作品擺放得錯落有致。桌上有各式刻刀、剪刀和普通的紅紙。通常,只消半盞茶的工夫,它們就能在李偉的手里變幻出各式各樣的圖案。
在李偉的指引下,記者在工作室一角看到了“百豬圖”并飽了眼福。只見100個造型各異的漢字“豬”和繪畫豬分布在兩尺見方的宣紙上,有的造型飄逸、有的憨態可掬。據李偉介紹,這幅“百豬圖”他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構想、創作出來。
談到創作初衷,他說:“生肖作為我國悠久的民俗文化符號,在我國民俗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漢字是承載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工具,書法也是我國獨有的藝術形式,剪刻紙更是我國民間優秀傳統藝術。將這些因素放在一起,5年前,我就產生了制作‘十二生肖百字圖’系列刻紙的想法。”說做就做,根據年份每年制作一幅,這部將歷時12年的作品如今李偉已經完成第五幅“百豬圖”的創作。
巧手凸顯技藝之美
要做好一幅刻紙,全部花式的原創設計是一件費神的工作,精良的剪刻技巧也必不可少,更不必說李偉要在繁忙的教學工作后抽出時間專注地進行這一切。
這幅“百豬圖”由一百個不同字體的“豬”字或圖形構成,楷、篆、隸、行、草、甲骨等字體皆有。為了確保字體有美感且不重復,李偉花費了大量時間翻看書法字典、篆刻字典、歷代書法名家名作等。通過比較篩選,最終選出100個字、圖作為作品素材。
在排版過程中,熟記每個字體、圖形,既要考慮不同字體的相互位置、字的大小、不同字體的筆畫疏密,又要考慮整個版面的疏密組合,經驗豐富的李偉僅用兩天便完成底稿的創作。
在制作過程中,為了避免字體走樣,失去美感和韻味,李偉經過反復思考,最終決定采取分層刻制、多層疊加的方式刻制“百豬圖”。首先根據作品的最終需要選擇不同的色宣,然后將每個字體或圖像“打散分層”,找出需要用最多層紙才能表現出完整字體的字或圖形,以此確定最終作品紙張層數。然后分層刻制,每層紙只刻每個字體的一個部分,最后層層疊落,組合成完整的字體或圖形,如此刻下去,一幅“百豬圖”便大功告成。
工匠精神傳承技藝
如今,越來越多機器制作的剪刻紙作品開始出現,也使得人們不再重視手工剪刻紙。而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是李偉堅持不懈的信念,為此他做了很多努力。
作為我市非物質文化代表性傳承人,李偉在校內外都成立了剪刻紙工作室,面向社會各階層進行培訓。從在校學生到耄耋老人,只要想學習,他都來者不拒。此外,他還積極參加各類非遺志愿活動,到各個學校、展會及培訓班進行刻紙展示。2002年,在他任教的羅陽中心小學,李偉將刻紙藝術作為校本課程開發,把刻紙藝術融入學校的日常教學中,實現全校學生“人人有刻刀,個個會刻紙”。近年來,僅在羅陽鎮,他輔導的學生中就有280多名在國家、省、市各級刻紙藝術比賽中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