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從綿長深厚的江南文脈一路走來,江蘇文化強省建設持之以恒,江蘇好故事、好聲音傳揚悠遠。
展開波瀾壯闊的江蘇文化發展長卷,從單純依靠政府投入的文化事業到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從短缺的文化生產供給、零散的文化經營活動到繁榮活躍的現代文化產業和市場體系,從較為封閉單一的對外文化交流到以我為主、多層次、寬領域文化開放格局……回首40年,在江蘇這片文化熱土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滿足,文藝精品創作高地日益凸顯,文化影響力越來越強。
高效能文化供給,從“能吃飽”到“營養高”
12月12日,在澳門舉行的蘇港澳廣場舞大展演上,江蘇省廣場舞協會攜手澳門廣場健身舞總會100人同跳“再唱山歌給黨聽”和“點贊新時代”,震撼全場。
此前的江蘇紫金文化藝術節上,全省群文廣場演出好戲連臺,包括廣場舞大賽在內的“草根”文化登堂入室,在江蘇最高層次的文藝舞臺上大放異彩。深得惠民福利的江蘇人,面龐被精彩藝術照亮,精神被優秀文化引領。
9月29日晚,江蘇省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文藝演出暨紫金文化藝術節開幕式在江蘇大劇院隆重舉行。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老百姓不再滿足于做“文化看客”,“詩與遠方”成為更高的文化追求。政府搭臺、群眾登臺的背后,是政府對群眾個性化文化需求的理解與尊重,而公共文化產品如何滿足新時期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高端化的需求,越來越考驗著各地智慧。
在南京,“二樓南書房”等民間閱讀組織進入政府視野,他們憑借新穎的創意、靈活的組織和貼近時代的理念,逐漸成為全民閱讀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在江陰,民營企業海瀾之家斥資打造的“海瀾馬文化博物館”,吸引大大小小的旅行團云集于此,“約會”世界名馬;在宿遷,由個人創辦的“天使之翼讀書會”為農村留守兒童發起“鄉村天使閱讀行動”,讓全民閱讀惠及農村及周邊鄉鎮……放眼全省,個人、企業、社會力量的加盟,使大量的創造性思路、創新性解決方案不斷地涌現,讓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有了更豐厚的底色和更廣泛的群眾基礎。
公共文化服務,除了聚焦“強供給”更要“提質效”,著力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江蘇省已基本建成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覆蓋率超過90%;在全國率先實現“三館一站”免費開放。全省國家一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總數居全國第一,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由2002年的330平方米增至現在的1500平方米。
文化惠民,用“真金白銀”暢通文化到達的“最后一公里”。2016年,南京、蘇州入選第一批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南京每年拿出1500萬元用于“票價直補”,市民購買入選劇目票價可享最高達50%的補貼。11月9日,英國BBC音樂會管弦樂團交響音樂會登陸南京保利大劇院,這樣的世界頂級音樂盛會,門票最低只要90元一張。直補票價,精準惠民,讓熱愛藝術的觀眾走進劇場,也讓更多“門外漢”得以推開藝術之門。
打造文化標識,播撒文化影響力
江蘇素來有著獨領風騷的文化氣質。在打造文化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持久進程中,江蘇引入現代思維,以品牌化、標識化烙刻高顯示度的江蘇印象,有效提高江蘇影響力。
10月12日,2018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在揚州舉行;11月29日,作為首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的專題論壇之一,“運河文化”主題論壇在上海舉行……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江蘇實踐頻頻亮相,備受矚目。
站在民族復興的高度,江蘇省錨定把江蘇段打造成大運河文化帶的先導段、示范段、樣板段的目標。謀劃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試點,籌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搭建國際運河文化交流平臺,組織重點媒體講述大運河故事,策劃運河文化出版工程……千年運河正在轉化為創新性發展的動力。淮安打造“運河之都”,揚州做靚“運河原點”,無錫建設“江南水弄堂”,蘇州再繪“姑蘇繁華圖”,徐州規劃建設運河夢華旅游、中運河風情旅游等景區……加強文化價值弘揚,讓運河文化融入百姓生活;強化運河環境保護,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培育文化旅游新業態,運河沿線正在變成高顏值的生態走廊、高品位的文化長廊、高效益的經濟長廊。
12月初,首屆江南文脈論壇在無錫舉行,吸引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近300人,深入探討江南文化所蘊含的人文底蘊、哲學智慧及其所構建的精神家園。省社科院副院長、東南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樊和平說,論壇形成共識,在全球化與經濟、社會、科技高速發展的形勢下,通過傳承發展江南文脈,完整和高質量地保存“江南”這一集體文化記憶,為現代和未來的中國文化發展和地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
論壇上,作為“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江蘇文庫》首批成果86冊圖書正式發布。工程于2016年啟動,計劃用10年時間全面梳理江蘇歷史文化發展脈絡,編纂總規模3000冊的《江蘇文庫》,由書目、文獻、精華、史料、方志、研究6編組成,將收錄近1萬種文獻,堪稱江蘇歷史文化的一次整體呈現。精華編主編、南京大學教授莫礪鋒說,當代中國正處于文化復興的時代,當代中國人應該保持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敬畏和傳承。古代的經典作品流傳至今的價值并不是專供學者進行研究,而是供社會大眾閱讀,從而獲得精神滋養,進而推陳出新,繼往開來。
文化產業這一“幸福產業”,正快速成長為江蘇省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江蘇以深化改革求突破,推動文化企業做大做強。全省規模以上文化企業達7000多家,居全國首位,江蘇廣電、鳳凰出版、江蘇有線、幸福藍海等文化領軍企業連續多次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及提名獎。去年,6家省屬國有文化企業資產超千億元,實現營業收入390億元,同比增長13.4%,一批民營文化企業健康成長。連續舉辦五屆“紫金獎”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成為省內外知名文化品牌賽事。江蘇品牌文化會展矩陣已然成型。
剛剛完成的機構改革,為文旅融合帶來新的機遇和廣闊空間。首期規模200億元大運河文化旅游發展基金剛獲批準,將重點支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文旅融合發展。
新時代“江蘇故事”,從話語相融到情感共鳴
10月的2018紫金文化藝術節上,29臺原創劇目呈現江蘇地方戲創作的最新生態;11月的第二屆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上,國內名團名家32臺好戲連番上演,省內原創京昆大劇贏得觀眾喝彩。
專家認為,江蘇的戲曲創作幾乎進入“井噴”狀態,這背后是文化大省對高質量發展的長期追求。江蘇文藝界在攀登高峰的征程上從未止步。從歌劇《拉貝日記》《二泉》到現代京劇《青衣》《向農》,從話劇《楓樹林》《雨花臺》到淮劇《小鎮》,從電視劇《春天里》到紀錄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國》……一批“蘇派”文藝精品,不僅在全國各類舞臺上爭光奪獎,更重要的是通過弘揚優秀經典文化,建立了廣泛的文化認同與自信。
打造文藝精品,必須重視文化人才的培養。10月23日,6位文藝工作者獲第三屆“紫金文化獎章”,這是江蘇省宣傳文化領域最高榮譽獎項。12月初,中國戲劇家協會、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聯聯合舉辦“傳承·發展——羅周作品研討會”,以如此高規格為一位80后年輕編劇召開個人作品研討會,在江蘇尚屬首次。正如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焦建俊所說,研討會不僅為了激勵羅周個人成長,更希望以點帶面,推動全省文藝人才隊伍的全面建設。
今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推動文化建設高質量走在前列的工作方案》《江蘇文化人才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和《實施江蘇文藝“名師帶徒”計劃工作方案》,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通過實施“文化名家影響力提升行動”“文化英才培育行動”“文化優青儲備行動”,建設一支以“紫金文化名家”為引領、“紫金文化英才”為中堅、“紫金文化優青”為支撐的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培養更多像羅周這樣的優秀文藝人才,力爭到2020年,使江蘇成為各類文化人才施展才華、一流人才勇攀高峰的文化人才高地。
省作協主席范小青在獲得紫金文化獎章時感言,江蘇是文化底蘊深厚的熱土,也是文藝創作的“靜土”。“一節一會”,為舞臺藝術人才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鐘山》《雨花》《揚子江詩刊》和《揚子江評論》等文學刊物為文學人才提供大展拳腳的陣地;新華日報相繼推出《人文周刊》《文藝周刊》,為全省文藝人才搭建平臺,全方位傳播江蘇文藝人才所思與所為。
培養本地人才,同時引進優秀人才。省作協秉持開放辦文學政策,吸引各地優秀作家加盟“文學蘇軍”,推出合同制作家等頭銜,吸引多位國內文學界的優秀人才加盟。
重裝上陣的“文化蘇軍”,在不斷攀登藝術高峰的同時,不忘“走出去”的文化使命。在文化交流的舞臺上,江蘇的絲竹雅樂、筆墨丹青,無論在殿堂還是民間都從單一的展示邁入更加深入的碰撞與融合。
從江蘇交響樂團“江蘇風韻”奏響維也納金色大廳,到“中國百家金陵畫展”辦進世界頂級藝術殿堂盧浮宮,再到”江蘇文化周”頻頻亮相世界舞臺,一大批“江蘇制造”文化產品走出國門……近年來,“感知江蘇”“同樂江蘇”“符號江蘇”“洋眼看江蘇”等系列外宣品牌,大大提高江蘇國際知名度,贏得精彩掌聲。
交匯點記者 徐 寧 王宏偉 王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