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連云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晨晨 肖婷婷 通訊員 王源 董雪)“真得有種進入時空隧道的感覺,像回到了小時候,也感受到了咱們國家和整個港城的日益繁榮。”近日,連云港市檔案館組織了各縣區(qū)分館相關負責人來到了一家特別的陳列館。
在這座館中,一張張糧票、煙酒標、一排排“二八大杠”、一柜子80后玩過的賽璐璐、玻璃球、遙控車;一臺臺老式錄音機、電視機;甚至還有幾間七八十年代風格和布局的民房、供銷社、理發(fā)廳,被集中展示,或高度還原。
這里便是我市鷹游集團獨立籌辦的“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陳列館”。據董事長張國良介紹,為了迎接改革開放似十周年,我們提議建設一個陳列館,通過向全國省市收集整理來的老物件、老物品,來生動反映時代和社會的變化痕跡和腳步。
目前該館處于半開放狀態(tài),但去看過的人,無疑,被里面的實物和置景所吸引住——懷舊的同時,勾起的是他們對時代和社會發(fā)展變遷的深深震撼。
多次輾轉上海“搜集”老物件
記者日前也來到了這座陳列館,為眼前琳瑯滿目的實物所感染。據具體組織此項工作的鷹游集團黨委副書記劉燕介紹,該館籌建于2016年,占地面積達5000平方米,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收集整理了以民生為主的相關資料、物件、圖片,生動地反映了時代和社會變化的痕跡和腳步;第二部分為碳纖維主題展;第三部分陳列了港城名家字畫。
其中,第一部分成為這幾個板塊中最能引發(fā)游覽者情感共鳴的部分。它以獨特的人文視角,豐富的民生實物,以及詳實的圖文資料,記錄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老百姓的生活發(fā)生的變化。“別看這些實物,卻是我們輾轉上海、東北,才好不容易搜集來的。”據劉燕介紹,為加快改革開放四十年陳列館籌備進度,根據市文廣新局局長田明的建議,要在同期開展收集藏品工作,計劃用兩個月時間要收集齊約百分之八十的展品。
“因為上海的舊貨古玩市場不計其數(shù),物品非常豐富。2016年8月24日至28日,田局長安排連云港市民俗博物館原館長紀達凱、劉鳳桂老師、張大強館長等與我一起到上海開始第一次展品收集工作。”劉燕回憶道,他們輾轉于“云洲古玩城”、“敬業(yè)城舊貨店”、“藏寶樓”等地,猶如大海撈針般,尋找他們“心儀”的老物件。有時為了一個玻璃制品,或是一套票證,都會跟商家或收藏家軟磨硬套,費盡心血。
如今,陳列館總體布置很到位,尤其是一間70年代末的民房、一個理發(fā)廳和一家供銷社等“場景還原”,最能勾起參觀者的情感共鳴。其實,這個靈感來自于上海城市歷史發(fā)展陳列館。據劉燕介紹,該館位于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內,是反映上海近代歷史變遷的形象陳列。館里完整恢復了老上海的所有風貌,從小店鋪棚戶區(qū),到大飯店外灘。近代上海時的民生百態(tài),都完好的展現(xiàn)給了人們。“我們倘若想要展現(xiàn)港城乃至全國的歷史文化、人生百態(tài),就需要這種場景還原和再現(xiàn)。”
系統(tǒng)的“票證”成為館內一大看點
工作人員劉衛(wèi)東是本館的管理員,據他介紹,他退休前,也喜歡收集各種老物件,是一位十足的“收藏愛好者”。這次到館里來工作,也是跟自己的喜好有關。“我們最大的特點就是,打破了單一的文圖構成的模式,而是在此基礎上,直接用實物來作證歷史的變遷;這個手段,更能激發(fā)大家的視覺沖擊,引發(fā)強烈的情感共鳴;畢竟每個人都有懷舊心理。”值得一提的是,這次,他還捐出了自己苦心孤詣收藏來的一整套花果山門票,這套門票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直跨越到本世紀,彌足珍貴。
其實,在陳列館的各項展品中,獨具特色的“票證”系列顯得豐富多彩,琳瑯滿目。“票證經濟”曾影響了我國幾代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一段憑票吃糧喝湯的年代,也是靠糧票、布票等票證過日子的計劃經濟時代。中國的糧票種類數(shù)量有“世界之最”之稱,全國2500多個市縣,還有一些鎮(zhèn)、鄉(xiāng)都分別發(fā)放和使用了各種糧票,進行計劃供應,還有一些大企業(yè)、廠礦、農場、學校、政府、機關等單位。
而為了原原本本還原這些“票證”的歷史,該館組織人員特意從上海的“云洲古玩地攤市場”等地,搜集來了諸多成體系的票證,內容涵蓋糧票、煙酒的商標等;特別是連云港市的,以及分別整理出湖北黃岡、武漢、江西九江、青海西寧、甘肅等地方發(fā)行的票證。“這些票證無不濃縮了一個時代的發(fā)展變遷。”
據鷹游集團高級顧問張應東介紹,這些展品中,最讓他感慨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港城那些輕工企業(yè)設計生產的產品,“環(huán)球牌”毛巾、“熊貓牌”衛(wèi)生紙、 “花果山”啤酒、“梅林牌”罐頭、“連云港牌”手表、電風扇、洗衣機、電冰箱等,還有市隴東火柴廠、市貝雕工藝廠等工廠生產的火柴、貝雕畫等,那是港城輕工產業(yè)最蓬勃發(fā)展的年代。但如今這些廠家大部分都已倒閉破產,成為歷史云煙,不少產品是“墻內開花墻外香”,也成為港城人心中永遠的遺憾。
自家?guī)资昵坝眠^的生活用品也被捐出
當然,作為鷹游集團董事長,張國良在陳列館的主題提煉和總體架構上,充當了把關人、掌舵人的作用。作為我市一位頗為傳奇的成功企業(yè)家,他所取得的成績跟他的細心嚴謹分不開,這在該館陳列的一些實物中,就能體察一二。
“別看館里大部分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實物,但最彌足珍貴的,要算董事長自己留存的自家老物件。”據張應東介紹,他高中至大學時的準考證、作業(yè)本、考試卷、入學通知書、畢業(yè)證書等,其中大學時的飯票、洗澡票,這里面有張國良保存四十年前最完整的一套資料。這是當時這代人最刻骨銘心的史料記憶,高考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這些當年的大學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骨干群體。“作為我國1977年恢復高考后考上大學的第一批大學生,他的那些校園時期的實物,擁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而這些實物都是他在老房子里收拾東西時,找到并整理交付給我們的。”張應東唏噓道:大部分人該不會有像他這般的細心,能將自己幾十年的校園實物保存的這么完整。甚至在江西老家時,他高中和大學時用過的木頭書箱跟弟弟用過的木質童車等,都原原本本地,從老家寄來,擺放在陳列館中,很好地濃縮和展現(xiàn)了一戶普通百姓的生活變遷史。
無疑,這些實物引發(fā)了現(xiàn)場人士的強烈情感共鳴。市檔案館工作人員黃永艷如此說道:能夠將這些幾十年前的老物件統(tǒng)統(tǒng)集齊,已經證明了主辦方付出的大量心血。這里有些東西都是我們年輕或兒時使用過的,但大部分都被我們丟棄或遺忘。再次看到,除了感慨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迅猛,也感受到了一種樸素的情感記憶在心中蒸騰....
旅美戲劇畫家段昭南參觀后也感慨地說:在這里看到了企業(yè)家的責任擔當和四十年改革開放社會變革的巨大變化。的確,董事長張國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道: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使我們國家和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偉大時代。作為恢復高考后第一屆大學生,我目睹了整個變遷過程。“一葉知秋,見微知著”,看著這些陳列的實物,除了情感的激蕩之外,更多的是對一個時代巨大發(fā)展的深深震撼......
圖為陳列館中的實物展示。
圖為“高度還原”的70年代民居、理發(fā)廳、供銷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