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楊思勤 鄭愛平 劉聰)冬去春來,萬物復蘇。從座座山梁到市區大道,從湖邊河畔到阡陌平疇……海州的古城、新區,處處綠意盎然。一片片生機勃勃、不斷延伸的綠色,記錄了該區春季綠化造林的每一步。近年來,海州區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重抓生態文明建設,突出生態宜居,加快城鄉融合,做活“山”和“水”文章,全力建好生態古城、濱河新城。春回大地,萬象更新。如今,建成36公里長的新204國道綠色生態景觀廊道,打造藍莓莊園、“十里桃緣”、“鄉約藕遇”等農業觀光旅游項目,實施錦屏山山體復綠增綠,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小鎮,推進月牙島綠化綜合提檔升級,整體推進新浦磷礦塌陷區水體公園、大浦河綜合治理和臨洪河口濕地連片開發,實施瀛州公園、海州公園擴建等城市綠化工程等一大批項目陸續開工建設。
高起點、高標準、大規模、大投入的“生態古城、濱河新城”建設,是海州區今年綠化造林和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鴻篇巨著。建設“打造大森林、保護大濕地、做強大產業、構建大生態”的生態格局,改善城市生態狀況,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提升城市的人氣和綜合競爭力,助力全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達到“提升生態品位、建設秀美家園、促進綠色發展”,是海州區今年綠化造林的預期目標。
堅持深化綠色發展理念
實施全覆蓋、全方位、全優質綠化造林活動
今年,海州區繼續深入推進“山體復綠、道路擴綠、濱河添綠、基地育綠、村莊造綠、城市增綠”六大林業工程,以進一步彰顯海州“青山秀水”獨特魅力為核心,以“通道綠化大提升、森林創建大深入、林果產業大發展”為重點,大力實施城鄉森林綠化工程。“綠化改變環境、環境推動發展、發展構筑和諧、和諧促進文明”、“建設強富美高新海州”等綠色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成為全區上下的共識。在綠色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海州區綠化造林工作實現了全覆蓋、全方位、全優質。
全面消除裸露無林山體。全面實施采石宕口復綠增綠,是海州區植樹造林的一項重點工作。新年伊始,位于錦屏鎮的劉志洲山就集結了幾十臺施工機械和車輛,將一車車的黑土傾倒在這個占地800多畝的采石宕口。大規模的宕口復綠工程,從劉志洲山這個環錦屏山最大的宕口鳴槍啟動。
組織實施“全方位”。政府推動與職責促動相結合。發揮黨委、政府統籌全局、協調各方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各職能部門協調配合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全區上下形成了綠化造林工作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山上造林與山下綠化相結合。山上注重強基固本,調優調美林相,發展林下經濟;山下注重擴綠造景,弘揚生態文化,發展林業產業。義務植樹與專業造林相結合。以創建“森林城市”為抓手打造生態海州,繼續開展“綠潤海州”義務植樹活動,不斷探索、豐富活動的形式和內涵,加大活動的深度和廣度。以“綠潤海州”全民義務植樹為載體,積極探索開展企業、單位、個人以共建、捐建、認養、冠名等形式參與植樹造林活動。對所有綠化造林工程,全部通過招投標落實有資質、信譽好的專業隊伍作為施工主體,確保工程建設取得實效。
各個環節“全優質”。規劃堅持高起點。海州區把綠化生態建設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緊密結合,按照以都市森林公園為“點”、都市綠色長廊為“線”、城鄉森林板塊為“面”、城郊生態綠化為“片”,點、線、面、片有機結合、城鄉一體的綠化格局,努力構建了“中心城區生態景觀、近郊生態產業區、遠郊生態屏障”三大森林生態體系,力求形成“常綠和落葉并舉、速生與慢生兼顧、林相和季相搭配、平面與立體結合”的綠化格局。建設堅持高標準。堅持適地適樹原則把每一項綠化工程當作“作品”來打造,對租地、購苗、整地、栽植等各個環節都要求精益求精,確保城區當年種植、當年成林,城郊當年種植、三年成林、五年成材。管護堅持高效能。把“一年四季抓管護,確保苗木成活率達到90%以上”作為工程建設的生命線來對待,將落實管護措施、管護責任、管護人員、管護資金貫穿于工程建設的全過程,實行種、養、管一條龍,責、權、利相統一的長效機制,確保栽種一片、成活一片、見效一片。
全面實施城鄉植綠增綠。城市綠化“造精品”。海州區堅持“老城區新面貌、新城區新風采”的綠化標準,千方百計做到沿山臨河布綠、街巷整治添綠、街頭游園造綠、住宅小區增綠、公園廣場擴綠,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融入森林,使廣大居民能夠“看到綠色、聞到花香、聽到鳥鳴、享到綠蔭”。重點是完成環錦屏山片區概念性規劃及城市設計編制,做好“顯山露水“文章,深入開展禁違、禁伐、禁采等”五禁“行動,集中整治違法建設、散葬墳墓和采石宕口,啟動生態古城環形路網、錦屏山北步游道、山體復綠增綠、玉帶河西段濱水廊道等項目建設。繼續開展“三化”示范片進村入城和城區森林景觀提升活動,完善機關、學校、單位庭院、住宅小區綠化建設,見縫插綠,提升城區綠化內涵。年內開工擴建瀛洲公園、海州公園等一批城市生態項目。
農村綠化“美家園”。圍繞村莊綠化、四旁植樹、集中綠化點、街頭游園進行綠化,突出成片造林基地建設,持續增加森林資源總量。以建設“百畝集中連片造林”活動為抓手,結合丘陵崗地產業結構調整,采取大戶承包、依法流轉土地等舉措,在宜林荒山荒地、丘陵崗地選擇立地條件較好、相對集中連片地塊,著力建設一批高標準、規模化的成片林基地。計劃每個鎮和寧海街道各完成2塊以上的百畝連片造林基地建設。按照“村在樹林里、路在綠蔭中、處處花果香、時時景致顯”的要求,大力推進“三化”示范村創建,采取連片成線、整區推進的方式,積極創建林農結合、林水結合、林路結合,建設房前有景、院中有果、屋后有林的綠色示范村莊。大力推進農村四旁綠化,實現了“農民增收得利、社會增綠得益、政府增效得綠”的共贏目標,再建設一批如新壩沙杭、徐莊、浦南江浦村等一樣綠美鄉村建設典型。
通道綠化“出風景”。做好轄區內公路、鐵路以及河道兩側綠化。對公路兩側景觀效果不佳的林帶逐步進行改造提檔。今年將搞好規劃設計、土地流轉、資金籌措,按兩側不低于30米的標準完成新310、新204國道通道景觀綠化。其中新204國道綠色通道2455畝,分別為錦屏段綠色通道1136畝、板浦段綠色通道961畝、新壩段綠色通道178畝、寧海街道段綠色通道180畝。完成寧海立交互通綠化改造提檔升級300畝。3公里多長的浦南鎮老204國道兩側,大規格的廣玉蘭、欒樹、桂花、竹子已經栽種完成,為浦南鎮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結合水資源清潔和保護,以區域性河流、大中型骨干河流林帶建設為重點,采取斷帶連通、窄帶加寬、劣帶提升等措施,重點抓好西鹽河、玉帶河、通榆河、薔薇河、東鹽河、燒香河、大浦河、疏港航道等河堤綠化,新建防護林帶4000畝,改造提升4260畝,形成“樹有高度、林有厚度、綠有濃度、四季有景、連接城鄉”的綠色紐帶和風景線,達到“層次重點分明、高矮錯落有致、色彩搭配適宜、植物季相各異”、“一道一景觀、一路一特色”的綠化效果。
“植樹造林添綠色、農民致富奔小康”,“綠化就是文化、造林就是造福、增綠就是增收”是海州區今年植樹造林工作的又一個特色,他們把提高森林覆蓋面積與增加農民收入脫貧致富有機地結合起來,打造林業一產、二產、三產的產業閉環,構建新型林業發展模式。他們圍繞傳統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加強新建林果園區標準化建設,加快老園區升級改造,加大新品種的引進、推廣,逐步改善品種種植結構,推動林業產業快速提效升級。結合全市創建“森林城市”工作,通過平原造林、山體綠化、成片造林以及大力發展經濟林果茶,建設上規模有檔次的苗圃、果樹種植基地。今年將著力打造沿山鎮、街丘陵地、板浦鎮善后河北岸、浦南鎮310國道經濟林果產業帶。大力發展優質經濟林果產業,重點是板浦鎮善后河北岸等480畝黃桃和310國道南130畝桃、梨、蘋果。積極推進花卉苗木產業,突出抓好寧海街道、崗埠農場鮮切花生產基地建設,全年新增花卉苗木400畝。積極開發“三產”項目,以錦屏山森林小鎮建設試點為重點,突出發展包括森林康養、民宿度假、休閑養生、文創文旅等內容的“森林文旅產業”,打造蘇北地區森林文化旅游度假基地。
堅持機制體制創新
建立領導有方、督導有序、保障有力綠化造林體系
強有力的指揮調度。海州區始終把綠化造林工作作為一件體現民本、改善民生、造福民眾的大實事、大好事來抓,作為“一把手工程”來考核。在綠化造林領導機構上,區主要領導擔任領導小組組長,鎮街和部門都成立了工作機構,逐級建立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其他領導分片包干的工作機制。為推動“創森”工作的進展,區委、區政府召開動員部署大會,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就重點工程建設提出時間、質量要求,確保了工作得以強力推進。
動真格的督查考核。通過落實綠化造林的責任制,落實對完成任務的查質量、對正在實施的查進度、對沒有到位的查原因、對影響落實的查責任的“四查”辦法,切實解決了責任不明確和工作不平衡的問題;通過會議表揚督查通報等措施,切實解決了動力不充足的問題。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保障體系。按照“政府推動為主導、市場運作為主體、全民參與為主力”的原則,采取財政投入、部門整合、企業融資、群眾自籌、市場運作、大力吸引民間資本等形式,籌集資金專項用于造林綠化。今年,區各級財政及民間資本投入到綠化造林的資金約2.5億元,使土地流轉、苗木購買、種植養護等有了充足的資金來源,有力地保障了綠化造林工作的順利推進。
強有力的安全保障。加大林業基礎設施投入,強化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林政執法能力,保障林業資源的安全,維護林業生產的秩序。今年,海州區繼續投入300萬元,續建引水上山工程,擴展錦屏山的供水網絡的覆蓋面積,有效地解決錦屏山林地森林火災撲救和綠化用水問題。進一步完善區森林防火指揮中心信息的上聯下通,形成村鎮、區、市森林防火監控信息的共享,有效提高森林防火的監測預警能力。按“八有“標準改善防火卡口的硬件條件,組織200多人的專業、半專業防火隊員堅守環繞錦屏山的各個卡口,通過嚴防死守,杜絕發生重大森林火災。
依靠求真務實舉措
開創聲勢大、質量高、成效好的造林綠化局面
社會化參與聲勢大。“森林城市全民建,花園海州人人享”,是口號,更是行動。海州區利用報刊、電臺、電視臺、網絡等新聞媒體和立宣傳牌(欄)、懸掛橫幅、張貼宣傳畫等多種形式進行全方位、多層次、高密度的宣傳發動,使綠化造林和“創森”工作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區四套班子領導將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帶領機關干部參加全區性的植樹造林活動。海州區聯合市級機關工委,開展第4次“綠潤海州”義務植樹活動。已經確定的大手拉小手親子公益植樹造林活動、“大學生志愿者綠色行動”等各具特色的植樹活動,也極大激發了廣大群眾參與的熱情。
工程化管理質量高。對綠化造林工程實行了全過程的項目監理制,堅持合同租用土地不到位的不整地,整地不到位的不調苗,苗木不合規格的不栽植,栽植管護不到位的不簽收,始終咬定防風、防澇、防旱、防火、防病蟲害、防盜、防牲畜破壞等“七防”措施不放松,始終堅持“溝要挖、水要排、苗要正、穴要大、肥要足、撐要實、蟲要防”的“七要”方針不動搖,使林綠化的質量和品位得到全面提升。
精細化操作成效好。“青山綠水環抱,文化積淀厚重”,這是外地游客對“生態古城濱河新城”海州的評價。在今年的植樹造林和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過程中,海州區力求達到“讓城鄉贏得環境,老百姓贏得財富,政府贏得民心,社會贏得和諧”的效果,實現經濟效益、文化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景觀效益的有機統一,實現造林綠化在規模、質量、效果和品位上的歷史性跨越,在海州區造林綠化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