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連云港日報全媒體新聞 周瑩 通訊員 連發)昨日,筆者從市發改委獲悉,為了進一步提升我市綠色生態水平,我市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統籌人口、土地、空間等資源要素,嚴守永久基本農田、生態紅線和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至2020年,我市空間開發強度、城鎮空間規模得到有效控制,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在省控線以內。
城市“綠肺”將禁止開發區
有人說:你是怎樣的人,就選擇在怎樣的城市生活。那么小編要恭喜你,你生活的這個城市很美好。連云港這里有214座山峰:云臺山、大伊山、塔山、羽山任你遨游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有101條。有大小水庫143座,其中包括江蘇最大水庫:石梁河水庫
全市近三分之一國土是濕地,是國際候鳥遷徙的重要補給地和棲息地,入選是世界遺產地預備清單。有9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藤花落遺址、將軍崖巖畫等。全市擁有各類景區20多個,景點200多個,其中云臺山風景名勝區是全省5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海州灣漁場是全國八大漁場之一。淮北鹽場是全國四大海鹽產區之一。全省26個島嶼有20個在連云港。連云港后云臺山 連島蘇馬灣是我國一天當中最早見到陽光的地方之一。
為了保護這樣的優質環境資源,我市將嚴格管控生態空間。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關于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我市將有機整合山、海、島生態空間資源,以生態紅線區保護、生態屏障建設、生態環境修復為手段,構建“四橫三縱”的生態網絡格局,實現山海風光秀美、生態功能完整的目的。嚴守生態紅線,切實加強生態紅線內自然保護區、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清水通道保護區以及重要濕地、水體、山林等生態功能區保護,完成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岸線矢量化工作。優化生態安全格局,禁止與其主體功能不相符合的開發建設活動。
你家房子未來升值空間將這么大?
目前我市城市規劃主要是按照區域劃分的,未來我市將按照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與城鎮化開發強度,合理預測城鎮空間規模,明確城鎮開發邊界,形成“一橫兩縱,一核多極”的城鎮空間格局。
那么市民最關心我家未來在城市綠軸哪個位置呢?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以海州城區、連云城區、贛榆城區為中心城區,彰顯山海相擁的海濱特色,合理規劃建筑密度,集聚要素資源、提升服務能力。東海、灌云、灌南縣城強化與中心城區的設施聯通、功能整合、產業對接,推進協調開發,引導人口、產業集聚和功能提升。市開發區、徐圩新區作為臨港產業集聚區,適當配套工業鄰里中心和生活服務設施。高新區積極轉變發展模式,集聚科技型、創新型企業,成為高端人才的創新、創業集聚區。
而港城市民最關心的墟溝的發展也有新變化。根據城市綠軸設計,我市將對主港區所在的墟溝和連云古鎮區域,實施退港還城,加快推進連云港區散雜貨向兩翼港區轉移,將連云港港建成集裝箱干線港、生態港。
我們的口糧從哪里來?
糧食是關系港城市民吃飯安全重要,隨著我市城市發展,未來,我們這座城市口糧將從哪里來呢?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將嚴守耕地保護底線和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機制,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國家和省下達的保護任務,確保耕地數量不下降、質量不降低。積極推進永久基本農田示范區建設,以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灘涂養殖區為基礎,結合特色農業基地分布狀況,構建“四大片區”為主體的農業空間格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農業產業,推進土地輪作。落實集體土地“三權分置”制度,規范土地流轉行為,強化土地用途管控。
鄉鎮將不再新設工業集中區
當前,園區經濟依舊是我們城市發展主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市要切實增強園區經濟活力和動力。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將按照“產業集聚、企業集中、土地集約”的原則,推動各類開發園區轉型升級、集聚發展。優化工業集聚區布局,對生態環境優良、主導產業突出、管理規范高效的集聚區予以保留,優化提升發展水平;對區位相鄰、產業相近、符合產業規劃的集聚區,優化整合為新的集聚區,避免同質化競爭;對整體規模較小、產業層次不高、發展潛力不足的集聚區,逐步調整、有序退出。堅決淘汰污染環境、工藝落后、缺乏競爭力的企業。新招引項目原則上都要進入符合產業定位的園區,鄉鎮不再新設工業集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