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再一次強調了這個重要觀點。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小康社會,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小康社會。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在世界歷史上也將留下濃墨重彩光輝燦爛的一筆。全面一詞,就意味著必須是56個民族,不分地域、不分群體、不分層級、不分民族,不使一個人掉隊,一同進入小康社會,缺一不可,不打折扣,漏掉一個民族,就不是全面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確保各族群眾如期實現全面小康。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百花齊放方能春滿園。中國有181個蘇木,1092 個民族鄉,各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的特點。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就意味著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面臨著更多更大的困難和挑戰,半年已過,此時更需要攥指成拳聚合力,“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因地制宜,集中力量,政策更具有針對性、措施更具有可行性,打基礎,謀長遠,走出困局、僵局。截至2019年11月,民族八省區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79%。28個人口較少民族中,有25個民族已實現“整族脫貧”。 不獲全勝,絕不收兵,在脫貧攻堅戰中仍需要啃下更多的“硬骨頭”,涉更多的“險灘”。
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道上,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沒有一支強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就很難徹底的取得偉大勝利。必須牢牢增強人才意識,開發創新人才,讓更多的干才、匠才、將才馳騁在各民族通往決勝全面小康的康莊大道上。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要不斷提高黨管人才的水平,培養一大批科技領軍人才,特別是年輕人才,通過制定政策、創新機制、改善環境、提供服務,為人才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各族群眾勠力同心,攜手并進,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莊士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