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寇艷霞
六集政論專題片《法治中國》完美收官,引發廣泛熱議和好評。“法者,天下之公器”。我國始終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以人民的名義開啟法治“三扇門”。
以提升人民文明度的名義開啟誠信之門。國家層面而言,以法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衡量一個國家或社會文明發展的標準,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改革于法有據”不僅是改革法治化的重要標志,而且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推進國家政治文明,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在社會個人層面,“推動社會治理創新”,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可以有效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營造利于個人成長的文明環境。建立健全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是一項全方位、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這其中,法治應當被擺在最突出、最核心的位置。當前,我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越是這個時候,越要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越要樹立維護公平正義的理念,越要破解公平正義的時代課題,越要用法律的準繩去衡量、規范、引導社會生活,致力于解決好群眾身邊不公平、不誠信的現象。這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
以鞏固人民價值觀的名義開啟力量之門。價值觀是力量之源,影響著人民群眾的利益取向與關系調整。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其中包含“公正”與“法治”的核心價值。社會各界都明顯感受到維護公正、加強法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就需要我們推進德治與法治結合,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法治守護公平正義的核心價值。而也只有通過加強法治,維護公正,才能不斷鞏固社會公平正義的核心價值,凝聚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持續筑牢實現中國夢的價值規則。
以增強人民獲得感的名義開啟幸福之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群眾因法治進步,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更加堅定了我們建設法治中國的信心、恒心和決心。“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推進法治改革必須依靠人民,也要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英國哲學家培根說:“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引用培根這段話,其中的道理十分深刻。以公開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潔,司法改革的持續深入推進讓司法公正的“水質”不斷改善,使其更順暢地流向千家萬戶,流向每一個人,澤被蒼生、溫暖人心。從而,人民群眾不斷從中收獲安全感,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義,“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